方樹功沒有想到,自己會被一個問題問倒。
他參與創辦的十方緣老人心靈呵護中心(簡稱“十方緣”)發展迅速。2014年,這家機構在北京市服務了4000多人次,占據95%的市場份額,這讓他十分開心。
在一次內部會議上,一位理事問方樹功:“服務中國4000萬有心靈呵護需求的老人是十方緣的愿景還是目標?”他回答:“是目標?!崩硎伦穯枺骸?000萬除以4000,還需要1萬年才能服務好這些老人。怎么解決?”
方樹功那點自得的情緒一下子沒有了。
此后他一直琢磨的是“如何實現加速”,實現產品的規?;?。
今年11月末,當他在南都公益基金會舉辦的“公益產品規?;闹袊鴮嵺`”論壇現場分享故事時,十方緣正在為全國45個城市的老人服務,而其參與的“中國好公益平臺”已在全國開展了25場路演活動,吸引了2700家社會組織參與活動,簽約合作意向為1115單。
補齊短板才能不打“獨球”
產品規?;凡⒎撬泄鏅C構都愿意嘗試。與企業銷售規模越大利潤越高不一樣,公益產品規模的擴大,往往意味著機構成本的上升——需要更多人員、經費等資源。
公益產品“爺爺奶奶一堂課”在2017年擴展迅猛,創始人賀永強看起來春風得意,實際上,他坦承產品規?;髾C構成本仍難消解。一些強調“小而美”的人士依據同樣的理由反對規?;?。然而,在互聯網時代,規?;⒉唤^對導致成本上升。
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馬慶鈺認為,規?;侵父黝惿鐣M織以及社會企業所提供的服務或者產品,在組織規模不做相應擴大的前提下能夠成倍地成長。賀永強等人更在意的其實是公益機構與捐資人之間話語權的對等———如果資金使用方面沒有那么多過于嚴苛的框架與條款,公益機構完全可以爭取到更多管理費。
馬慶鈺注意到,十九大報告中關于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”的描述,多了“共治”兩個字?!肮仓巍币馕吨晟贫嘣卫?,補齊結構短板,即“黨委領導、政府負責、社會協同、公眾參與、法治保障”,“這就好比一支球隊的5個隊員都發揮作用,不能老是靠政府‘打獨球’?!鄙鐣M織需補齊信息不對稱、項目落地能力弱、難以擴散和復制等方面的短板,因而規?;潜厝恢?。
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最近與某地民政部門交流得悉,當地拿出兩億多元人民幣用于購買社會組織服務,卻只花出去7%左右。他感嘆:“社會組織太弱了。公益不求規?;?,就只能被邊緣化?!?/span>
從“1萬年”到“10年”
2014年那次會議之后,方樹功和團隊用半年時間走訪全國優秀公益組織,發現很多同類機構缺乏技術和資金。他們用3個月的時間,利用微信平臺,在全國范圍內吸引215人眾籌資金,于2015年成立了十方緣公益基金會,每年資助10家致力于老人心靈呵護的機構發展,目前已支持了25家,“服務速度比以前快了10倍”。
方樹功剛有點“洋洋自得”,就有人告訴他,一個社會問題只有解決了總量的3%,才有可能得到系統的解決,頓時讓他出了一身冷汗,感覺路還很長。
去年11月,十方緣成為“中國好公益平臺”的“品牌創建機構”,獲得咨詢、培訓等方面支持,逐漸找到了新的規?;窂健獮樯鐣M織提供培訓交流服務。為此,十方緣聯合25家公益組織成立了專業委員會和行業組織,制定行業組織標準和培訓標準,通過質量認證體系提升團隊的服務質量。目前,十方緣已為全國45個城市的58個組織提供培訓,這些機構每天都在為老人服務,方樹功很高興,因為“培訓義工的速度又提高了10倍”。
從“1萬年”縮短到“100年”,十方緣還在努力尋找突破點。他們發現企事業單位、高校、社區有很多人想加入這項事業,卻又沒有那么多時間學習技能,于是將長達半年的義工培訓課程壓縮成半天,做成“陪伴一堂課”,讓培訓對象迅速掌握陪伴老人的方法。
“目前培訓的訂單天天不斷,我們在全國范圍內有50多名講師,有的‘檔期’已排到明年5月。如果100個人聽了課,其中有1個人成為專業義工,我們解決問題的速度又可以提高10倍,從‘100年’縮短到‘10年’?!狈綐涔φf。
“秘訣”在于抓需求、可操作
這一年,感受到規?;瘞戆l展機遇的遠不止十方緣。南都公益基金會項目總監黃慶委用4個指標衡量規?;晒?,得出的數據十分喜人。這4個指標分別是:落地機構數、直接受益人數、服務縣市數量、撬動資金數量。
以“落地機構數”為例,增長最快的是“公益小天使”,目前該產品已在全國293個城市運行。另一個例子是南關廂素食館,這是一家社會企業,目前在全國已開12家店,單店年盈利額為30余萬元,創辦者將利潤用于慈善事業。
黃慶委認為,“公益小天使”規?;摹懊卦E”有兩點:“一是抓住了社會痛點;二是制訂了細致的操作工具手冊,拿了就可以用?!?/p>
每個產品的規?;访媾R的困難不一樣。比如,“爺爺奶奶一堂課”面臨文化多樣性的挑戰,北京的內容拿到河南就不適用,這導致鄉土教育項目推廣時難以成為邊界清晰的產品。賀永強特意強調可操作性:“內容不一樣,但是流程一定是一樣的。我們制作規范的流程操作手冊,在所有地方都可以用,這是規?;幕韭窂??!?/p>
賀永強還意識到,恰恰是由于文化多元的特性,規模越大,項目整體呈現出來的文化價值就更加五彩斑斕,無形中將夯實和增強人們支持鄉土教育的信心。
改變地方公益生態
這一年,田帥嘗到了規?;摹疤痤^”。他創辦寧夏昊善社會工作發展服務中心,曾做過養老、青少年和兒童項目,卻難以做大影響力。
越是反思,田帥就越感覺自家機構“像一個小賣部,缺乏批發商的供給”。對接“中國好公益平臺”后,“爺爺奶奶一堂課”等項目被引入,這家“小賣部”不缺“好貨”了,僅僅半年多時間,在項目落地、簽約、學習、培訓等方面實現了成長。
為了推動“中國好公益平臺”落地,山東社創執行理事張健奔走了1年,一方面與政府“交朋友”,提供咨詢和支持服務;另一方面,要為社會組織對接政府支持,“給予老的公益組織短期內突破存量的預期,幫助有了‘小野心’的伙伴研發新產品”。張健感覺事情很繁瑣,卻逐漸意識到“這樣一個角色模糊的第三方智庫,它的凝聚、鏈接和黏合作用,可能也是地方公益生態發展的重要元素”。
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資金越來越多,而縣域層面的社會組織大多處于初創期,仍處在“求生存”的階段,“中國好公益平臺”帶來的優質產品,恰恰解了兩方的“饑渴”。
“別人做了5年、10年的公益項目,已有成熟模式和經驗,可以幫我們解決同樣的社會問題?!惫睬鄨F四川省委社會聯絡部副部長傅俊杰說,“政府部門能做的就是推動政策完善和政府購買?!?/p>